别再错过任何细节!花费一分钟观看郧县ISO10012认证如何办可报销产品视频,让您的购买决策更加明智。


以下是:郧县ISO10012认证如何办可报销的图文介绍



江门ISO13485认证风险管理的新要求 1、产品定性或定量特征的判定: 1.1产品的预期用途和使用应规定产品预期在何种环境下使用、操作者应具有的技能和进行的培训。 1.2产品中使用的材料/部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是否已知。 1.3产品是否以无菌的形式提供应考虑的因素包括产品是预期一次性使用还是重复使用、采用何种包装、贮存寿命及使用的灭菌处理形式。 1.4产品是否有限定的贮存寿命 应考虑的因素包括贴标签或标志及此类产品的处置。 2、对产品可能造成伤害的潜在源,一般涉及以下方面: 2.1环境危害:因废物或器械处置的污染 2.2使用的危害: a)不适当的标签; b)不适当的使用前检查说明书; 2.3功能失效、维护及老化引起的危害: a)与预期用途不相适应的性能特征。 b)不适当的重复使用。 c)缺乏适当的寿命终止规定。 d)不适当的包装及存放环境 3、对每项危害的风险估计 3.1针对判定的每项可能的危害,利用可得到的有效数据/资料、 相关标准、医学证明、适当的调查结果,评估在正常和失效两种状态下的所有风险。 3.2评估时可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进行,根据需要可选用潜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故障树分析及危害和可操作性研究。 4、风险评审 4.1经过对危害的风险评估,确定其是否在可接受的水平。 4.2若某项危害风险超出了可接受水平,则应对此项危害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提交 4.3若危害仅在故障发生时才超出可接受水平,则应说明: a)危害发生前,使用者能否发现故障; b)故障能否通过生产控制或预防性维护消除; c)误用能否导致故障; d)能否增加报警。 5、风险降低及防范措施 风险可以通过以下适当手段得到降低并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5.1直接安全手段:即从设计开发方面予以控制。 5.2间接安全手段:即从防范措施方面予以控制。 5.3附有说明的安全方式:即从产品的使用时间和频次、限制用途、寿命或环境等方面进行控制。 6、其它危害的产生 确定在降低风险过程中是否会引起新的危害产生。 7、所有已判定危害的评估 若对所有的危害项都估计了风险并在可接受水平时,则可进8,否则退回至3。 8、风险分析报告 8.1应将风险分析的结果形成文件,从而可以在考虑到的产品的预期应用和用途的条件下,对已判定的危害是否可以接受作出决断。 8.2当有新的资料/数据可应用时,应考虑进行一次新的风险分析。如随时间的推移风险起了变化及快速发展的技术有可能消除、增加或降低任一特定危害的风险及新的风险可能出现或首次被判定,都应考虑进行一次新的风险分析。




在公司发展壮大的8年里,十堰博慧达ISO9000认证始终为客户提供好的产品和技术支持、健全的售后服务,我公司主要经营 ISO14000\ESD防静电认证。我们有好的 ISO14000\ESD防静电认证产品和专业的销售和技术团队,目前团队人数有30人,如果您对我公司的产品服务有兴趣,期待您在线留言或者来电咨询.




1. 由于外包是由外部组织完成的,对外包组织的控制相对于组织内部,较为困难。这些控制包括资源保障(包括设备、人力资源、信息等)、过程策划、过程控制、监视和测量、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等。 2. 外包方作为一种资源,受限于地理区域或其它原因,有时是稀缺的,如电镀厂。一个区域可能仅存在一家电镀厂,产品需要电镀只能选择这一家,电镀厂就缺乏动力来迎合组织提出的管理或协作要求。组织很难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善这些现状。 3. 外包的过程、产品和服务虽然对组织很重要,但外包费用不高,无法引起外包方的重视。如快递一台仪器,虽然运输过程中的产品防护非常重要,但由于快递费用有限,承运方对产品防护的要求仅能按其快递规范来执行,企业很难对承运方施加足够的控制。这一现象在中小企业当中更为明显。 4. 现代经济是分工和协作的经济,一个组织的外包活动通常非常多。认证审核组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对挑出的重要外包过程中进行检查,通常只能查个皮毛,仅对控制的形式和结果作评价,对有效性和适宜性无法深入检查。 5. 外包的运作和控制有时分布在采购部门之外,在其它部门检查时容易忽视对外包的审核。 6. 认证准则中关于外包的要求描述的很抽象,审核组很难作出外包过程控制是否适宜、有效的结论。 四)常见的外包形式和控制方法。 1)常见的外包过程及存在形式: 过程外包:设计外包、生产外包、工序(加工)外包、运输外包、售后外包等; 职能外包:培训外包、食堂管理外包、计量管理外包、设备维保外包、厂区物业外包等; 2)外包活动控制的方法及分析: A)控制外包方整个管理体系的控制,参与外包方管理体系的策划和监视,如PPAP。 相关概念: Production Part Approval Process 生产件批准程序,即生产件认可过程,要求按照事先批准的程序生产,制造出的样件用于验证生产能力。 需要提交的保证材料主要有生产件尺寸检验报告,外观检验报告,功能检验报告, 材料检验报告;还包括零件控制方法和供应商控制方法; 主要是制造型企业要求供应商在提交产品时做PPAP文件及首件,只有当ppap文件全部合格后才能提交;当工程变更后还须提交报告。 B)组织二方审核。以组织的名义对其供方实施现场审核并出具审核结论,审核准则由组织策划决定。外包方需对审核出具的不符合实施整改,并获得组织的认可。审核组可以由组织直接派出,也可以外聘审核员或外包。 C)体系或产品要求通过第三方认证或检测。要求外包方在承包前需获得指定或不指定认证机构的第三方管理体系认证,或要求外包方的产品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委托试验或产品认证,如RoHS认证。 D)合同,质量保证和附加义务约定。一般情况下,组织均会与外包方签订有法律约束力的经济合同。通过合同来约束外包方的责任和义务。关键是看这些合同的条款,是否能保护组织的预期和利益。如果仅仅是外包方的格式合同,通常不能满足体系有效性的要求。 E)驻厂监造/质检/工程师。在外包过程非常重要,而外包方没有能力保证绩效时,可采用这种比较实用的措施。组织派出的人员,在现场参与策划,批准工艺,参与监视和测量等等,能有力保证外包方的外包过程满足预期的要求。 F)供应商调查、评价和业绩监视。外包方在承接外包业务之前,需要获得组织的认可。这个认可活动包括外包方的资质能力调查和评价、产品试制或试用,以及持续的外包绩效监视等。必要时,由组织委派审查组对外包方现场实施审查或(专业的、系统的、独立的)二方审核。这些是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所要求的。环境管理体系则要求组织考虑将外包方的环境义务列入评价准则之中,对确保对外包方实施足够的影响。 G)检验和验证。无论是外包还是采购,检验和验证是有保证力的手段。检验需要投入检验所需资源,涉及管理成本,是组织考虑采用检验还是验证的主要因素。 五)认证审核应考虑的风险和有效性评价准则。 认证机构对申请组织实施认证审核并且颁发认证,是一种信用担保行为。认证机构根据经营环境和自身定位,以及相关方的期望和要求,制定认证评定的准则,对申请组织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符合性和有效性实施审核和评价,终作出认证决定。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认证机构,不同的申请组织,会有不同的认证评定准则。而不能仅仅是符合法定要求。 评价外包的风险和外包控制的有效性,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外包的产品、服务和过程,对组织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影响有多大。 A)如果外包涉及相关方的强制性要求,如法律法规、与组织的顾客签订的合同等,当外包控制失效,就会涉及违法违规或违反合同等恶性事故发生。某些外包的产品、服务和过程涉及安全性要求,比如说危化品运输,一旦失控,会造成对相关方(包括认证机构)带来很大的风险。 上述这些外包如果失控,应该成为认证评定的否决项。 B)有些外包过程虽然不涉及强制性要求,但对其公开申明的方针目标有较大的影响,或无法履行对相关方(如顾客)的承诺,或显著影响组织的体系运行(如因外包方未按时交付而导致停产)。这些外包失控产生的风险,主要是会对相关方(顾客、员工、股东、社会等)的利益造成侵害。审核组应在现场评价其风险等级,并出具不符合报告或观察项。 C)实践中,有很多外包对管理体系的影响比较小。组织没有识别或没有实施严格的管理,并不会对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审核时应抓大放小,或仅与受审核方作适当的交流。 2)外包控制方法的选择。前文已经描述了外包的几种常见的控制方法。实践中,组织常常是根据需要综合利用其中方法。每一种方法,对外包控制均有一定的效果(收益),但同时也均需投入一定的资源(成本)。将收益与成本相比较,就是效率。 以下几种情况,可以认为外包的控制方法或控制效果未达到认证要求: A)不符合GB/T19001-2016《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和GB/T24001-2016《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二个标准关于外包控制的条款要求; B)外包的控制程度无法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符合规定的要求,如产品的质量特性无法得到验证,无法向相关方证明外包质量受控; C)外包的实际控制效果影响了与相关方签订的合同(如销售订单或与社区签订的环保约定)的履行,如交付时间; D)外包产生的经济损失和运营风险,使组织无法保证具备稳定地履行与相关方签订合同的能力; E)外包的控制效果无法保证组织各层次目标指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认证审核组应在组织选择外包控制方法所考虑的效率,和认证风险之间取得一个适当的平衡。既不能片面强调组织的资源能力或经济效益,也不能妄顾认证机构的认证风险。




齐ISO50001认证信息交流? ISO50001认证信息交流包括内部沟通与外部沟通,企业应根据不同的沟通对象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保障信息传递的顺利、畅通。 一、信息交流的内容 内部交流的信息主要包括:各部门的职能; 管理者和管理层的节能决策;能源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适用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其他要求;能源方针、能源目标指标实现情况;能源基准、能源绩效参数;识别评价出的能源使用及主要能源使用;节能技术或管理经验;对影响能源绩效的关键特性定期监视、测量和分析的结果;能源管理实施方案的实施情况及效果;能源评审、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及外部评价的结果;不符合及纠正预防措施;体系运行的信息,如生产运行调度信息、能源绩效参数及时反馈信息。 外部交流的信息主要包括:企业的概况;企业能源管理手册、能源方针、能源目标指标;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的更新;节能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对能源利用的要求及发布的政策,如节能监察机构出具的节能监察报告;外部机构对于企业能源利用效率的反馈,如能源利用检测报告、能源审计报告、热工测试报告等;与产品、能源利用有关的信息;能源基准、能源标杆的信息;与企业能源绩效有关的信息,包括发展趋势;可供采用的改进能源绩效的信息;财务信息,如成本节约或能源项目投资;成熟先进的管理方法和节能技术;其它需要与外部沟通的信息。 二、信息交流的方式 1.内部交流的方式 如运行调度指挥系统、文件、会议纪要、公告栏、意见箱、网站、电子邮件、日常生产高度会议、内部谈话、ERP办公系统等。 2.外部交流的方式 三、信息交流的原则 1.准确原则 2.及时原则 3.优先原则 四、建立信息交流机制 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部门和职责 2.确定方式和内容 3.制定制度和措施


点击查看博慧达ISO9000认证的【产品相册库】以及我们的【产品视频库】